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黄河小北干流,以及黄河北干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黄河的运输功能

1、最早关于黄河中游航运的记载是春秋时期发生于黄河小北干流段的“泛舟之役”,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大规模的水上运输。京包铁路通车之前,黄河晋陕峡谷的水运很发达,这对内蒙古和中原、陕西和山西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黄河晋陕峡谷最大的水运障碍是壶口瀑布,通过壶口瀑布的方法是“旱地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可能是水上运输通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从而使吉县东龙王迪成为该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之一,正常年景路经东龙王迪码头的船只达4000—5000只。

2、现在随便翻开黄河晋陕峡谷两岸任何一个县的县志,都可以找到关于黄河航运的记载。黄河三门峡的漕运始于秦,历汉、魏、晋、隋、唐、宋等朝约千余年间。汉唐时黄河年漕运高达400—600万石。北宋以后,经黄河三门峡漕运的规模就比以前小多了,清乾隆以后黄河漕运逐渐终止。黄河三门峡漕运的变化与黄河含沙量密切相关,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隋唐以后本来就难以通行的三门峡地区更难以通行了。

3、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根治黄河水患,1957年开工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使通航建筑物未能与大坝同时建成,而在大坝左岸预留船闸的位置。1965年实施改建工程时,大坝船闸位置被排沙洞所占据,从而使三门峡水利枢纽成为黄河中游重要的碍航闸坝。此后在黄河中游干流上建成的天桥、万家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其通航建筑物都未同时建成。

4、黄河中游航运的另一大障碍是壶口瀑布。一是“旱地行船”成本太高;二是如果在壶口瀑布西侧建船闸,极有可能会严重破坏壶口风景区的自然景观。

5、1990年以来,随着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下游断流发展态势令人十分担忧,黄河中游的航运业因此也受到很大影响。总之,与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黄河中游的通航条件有其特殊的困难和局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经济条件的改善,恢复与发展黄河中游航运有了新的需要与可能,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经济综合开发需要统筹研究和安排黄河中游航运的发展问题。

黄河禹门口到潼关为什么叫小北干流

黄河出禹门口至潼关段称小北干流。由宽100多米的峡谷河槽,骤然展宽为4公里以上的漫滩河谷。呈南西20°方向,流经韩城、合阳、大荔、潼关4县(市)边境,接纳渭、洛两河后,急转东向,出潼关飞流三门峡。小北干流河段全长132.5公里,为切入黄土台塬谷内式河流。直接入黄河且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小支流,由北向南依次有错开河、盘河、澽水、芝水、徐水、金水、双桥河、蒿坪川、文峪河。境内黄河干流从入境到出境共计流长156.5公里,有着较好的航运条件。

好了,关于黄河小北干流和黄河北干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